海参品牌网

烟台海参十大品牌:蓝色海洋好生态产出好海参

海参品牌网 196℃

海洋牧场生态实验室

潜水员定期观测

人工鱼礁设计、投放和实验

胶东在线7月21日讯(记者 孙宗顺)莱州湾以盛产海鲜闻名,可近几年渔民出海渔获越来越少,渔民苦恼“海瘦了”。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色海洋)扛起了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的大旗,历时4年多,投入亿元,已建成16万亩生态海洋牧场,造礁面积近5万亩。现在,生态修复成效初现,今年春季海参销售297000余斤。

深扎根:4年多时间投入亿修复海洋生态

蓝色海洋董事长于波从小在莱州湾海边长大,亲眼看到了传统渔业模式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渔民出海返回时因渔获日益减少沮丧的表情,于波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莱州湾生物资源逐年下降之时,于波带领蓝色海洋在中科院海洋所的科研技术支持下,与海洋所共同对莱州湾进行了本底调查,基于莱州湾的条件和实际状况,规划了莱州湾生态修复的蓝图。“先场后牧”——先搭建生态海洋牧场,构建人工藻场,进行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慢慢恢复莱州湾的生物资源,维持并修复莱州湾生态环境,其次才是进行捕获生产。

生态修复绝非一日之功,从维持现有生态环境到恢复原有生态环境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莱州湾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修复,我们任重道远,经过海洋牧场这四年多的建设和发展,莱州湾的生物种类和生物量有了明显增加。”蓝色海洋总经理阚仁涛说。

截至目前,在海洋牧场建设中,蓝色海洋已累计投资亿元,完成造礁面积万亩,投放船体礁112艘,海区累计增殖放流海参苗、牡蛎苗、扇贝苗、文蛤苗、魁蚶苗等182万斤,16万亩海洋牧场的生态功能正逐渐显现。

稳成长:恢复海洋“造血”功能 海参产量提升

在增殖放流方面,蓝色海洋大力增殖本地化品种,采取立体生态混养的模式,将养殖区域分为上中下三层,依据生物链的关系,合理混养,分区、间作、间养,使“一亩海变成三亩海”,提高了单位水体产出。

蓝色海洋尤为重视科研对产业的指导和支撑作用,通过推进产学联合,与中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科研机构、院校合作,搭建了多个科技研发平台,成立了山东海洋牧场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并已开展14个国际国内科研合作项目,在多项科研项目上取得进展,为海洋牧场科学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蓝色海洋全新的生态修复理念指导下,莱州湾生态海洋牧场显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几年努力,我们目标生物除海参之外的伴生品逐渐丰富,生态修复成效初现,海洋的‘自我造血’功能逐渐恢复了,”阚仁涛说,“所有产品都是在海区自然生长,不投放任何人工饵料、药物,所有上市的参龄均为4年以上,品质优良。”

透明化:追溯系统让消费者对海参安全更放心

为保证食品安全,蓝色海洋思考如何让产品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让消费者更放心。“食品安全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是企业自律,二是信息对等。企业生产是否规范、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这些是消费者不容易了解的,我们通过生产信息可追溯系统做到生产透明化,不单是自我鞭策,更是消费者在当前形势下对食品安全的诉求。”阚仁涛说。

蓝色海洋自建的信息追溯系统,实现生产要素全面掌控,将海参从育苗、保苗、牧场底播、采捕、加工、运输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信息进行采集并形成溯源标签,消费者可查询海参在哪个经纬度生长,捕捞时间,在哪个加工厂加工等所有生产信息。

“我们不是简单的把农业工业化,提高产品产出量,而是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未来5年,10年,甚至更远,海洋的资源状况不会衰减,”阚仁涛说,“海洋牧场的搭建让海由‘瘦’到‘肥’,预计今年海参产量将达到60万斤,秋季海参将于9月份与消费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