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品牌网

潜心十年育种!青岛海参养殖技术“大拿”获国

海参品牌网 196℃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冬天,是海参培育产卵繁育的季节。穿上橡胶做的下水服,李彬跳到水深及腰的池塘里捞海参,三、四摄氏度的水温,李彬并不觉得冷。潜心十年选育海参新种,李彬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海参养殖技术专家。李彬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刚刚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荣誉称号,全国仅10人获得这一称号。

李彬(左二)。

“长于内陆的孩子天生对大海有一种向往和敬畏感。”1984年出生的李彬在就读于青岛农业大学时便开始接触水产养殖,从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连海洋大学读研期间,他师从于海参产业的科技带头人王印庚研究员,并对海参养殖产生了兴趣。工作十余年来,他以企业为家,渔村为点,产业为面,投身于“三农”一线工作,把百姓的水产事业作为己任和使命,在乡村振兴定向服务、水产养殖产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渔业规划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浑身长刺,看似“凶猛”的海参,其实在生长过程中相当“脆弱”,病害和高温都会给刺参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夏天, 北方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山东养殖池塘的海参大量死亡,本是养殖户收获的季节,结果却损失了100多亿元。李彬和同事赶到现场,密密麻麻地浮在水面上的海参和养殖户们痛心的表情,令他触目惊心。“不少地方的养殖池塘一头海参也没剩下。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制约海参培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水温是海参存活的基础。一方面,水温过高不利于海参生长;另一方面,高温会加速水底微生物、池塘底部有机物的分解,产生更多有害物质。”李彬说。

基于病害、高温两个原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棘皮类病害防控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开始选育新品种,前后历时12年之久,终于选育出扛得住病、耐得住高温、顶得住32℃炎热的国审水产新品种刺参品种“参优1号”。李彬告诉记者:“海参一般是半夜产卵,所以团队研究人员整个晚上都要不间断地工作,需要用显微镜24小时不间断监测海参从受精卵开始的成长过程。”

近两年,李彬和团队成员共计推广“参优1号”幼体600多亿只,推广面积占全国主产区的30%以上,成为海参产业主养品种。与此同时,李彬和他的团队还意识到,只改变技术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养殖策略也要转型,他们针对限制海参产业发展的高温灾害问题提出了“良种、良法、良境”的策略,并以项目组培育的抗逆刺参新品种为基础,研发出高温期海参环境生态调控和池底降温技术,让海参也吹上了“空调”。“抗逆新品种+环境调控+工艺优化”于一体的刺参池塘养殖高温灾害综合防御技术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为突破海参养殖高温灾害瓶颈、实现产业二次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彬哥,海参肚子烂了怎么办?”“药量怎么控制?”深夜中,李彬会接到养殖企业技术员或者养殖户的咨询求助电话。不管多晚,李彬都会耐心给他们解答。工作十余年来,李彬与养殖企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借助农业农村部等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他通过技术帮扶、专利转让等形式将海参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山东、辽宁、河北等沿海渔村,带动3000余户渔民致富,新增就业岗位1500余个。

背包里携带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随时准备奔赴养殖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李彬说,他要为推进我国渔业绿色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记者 郭菁荔)